
新湖南客戶端10月9日訊(通訊員 秦浩 陳學華)東安縣紫溪市鎮創新農業用水管理方式,成立高巖灌區用水協會,通過“水管家”進行網格化管理,既改善了各村灌溉秩序,又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保障干旱少雨天氣灌區農業灌溉用水,助力糧食穩產增產。
“我們下游幾個村水利灌溉用水基本得到保障,請合理節約用水,減少放水量。”這是高巖灌區用水協會會長顧成龍與高巖水庫電站工作人員之間的日常用水調度。連月的干旱少雨天氣,高巖灌區用水協會采用“放三天水關兩天”的措施,在保障農田基本灌溉用水的情況下,確保在雨季來臨前,灌區農業用水得到充足保障。
“我主要負責在用水緊張的時候,把下面幾個村的支書召集在一起,大家開會、協商達成統一用水的意見,然后和高巖水電站對接好,做到公平公正的科學合理用水,使各個村的用水都得到保障。”顧成龍說。
紫溪市鎮塘復片區位于高巖水庫下游,共有8個村近1.5萬人,有稻田1.8萬余畝,土地肥沃、地勢平坦,素有“東安糧倉”的美譽。而這片福田,都是靠高巖水庫的水灌溉。
2011年,紫溪市鎮為解決各村之間因爭水產生糾紛,由紫溪市鎮政府主導,協調塘復片區塘復村、高巖村、花街村、八復村、花橋村、中心村、荷葉塘村和大源村等8個村成立了高巖灌區用水協會,負責灌區日常用水調度、水渠疏浚、巡渠護水等工作。
紫溪市鎮人大副主席羅平表示,我們紫溪市鎮高巖水庫龍頭壩灌區下游的八個村,之前用水秩序比較混亂,水資源浪費非常嚴重。成立高巖灌區用水協會以后,堅持“誰用水誰管理”的原則,實現了用水的統一調度,取得良好的運行效果。既緩解了群眾用水矛盾,又解決了田間水利灌溉用、管、護等問題,保障全年糧食生產安全。
近些年來,紫溪市鎮通過實行“協會+水庫管理站+農戶”聯動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現整個灌區用水的統一調度,把高巖水庫的水資源合理分配到每一塊農田,避免造成“前壩水漫田壟,尾壩無水可挖”的情形,實現烤煙、西瓜、芥菜等經濟作物增收約6000萬元。
責編:田文
來源:東安縣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